通讯员 吴笑雯
“这菜炖得软和,胡豆也温乎,跟老姊妹们一块儿吃,比家里热闹多啦!”9月29日,国庆前夕,山东省宁阳县乡饮乡沙河村的乡村大食堂里,78岁的王大娘夹着菜,满脸满足。当天是食堂正式“开火”的日子,崭新的餐桌椅透着暖意,窗口的热菜氤氲出白雾,老人们的欢声笑语伴着饭菜香气,让村里老人“吃顿热乎饭”的朴实心愿终于落了地。
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占比高,不少人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做饭难、吃饭愁”成了烦心事。针对这一问题,乡饮乡立足实际,坚持党建统领、信用赋能、村民互助、集体兜底,在沙河村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让乡村大食堂成为可持续的“养老暖巢”。
为保障食堂运营,村里定下了“互助规矩”:75岁以上老人把家中富余的面米油盐肉菜拿到乡村大食堂与其他老人共享,兑换信用积分,减轻食堂的食材开支;其中身体硬朗的老人,还可通过在食堂帮工、参与村庄保洁等志愿活动赚取信用积分,用积分兑换“免费就餐券”。这一做法既节省了食材和雇工成本,又让老人们能发挥余热,增强了参与感与归属感。
村集体也主动发力,盘活2亩闲置土地开辟菜园,种植白菜、萝卜等应季蔬菜,实现食材部分自给——既保证了新鲜,又大幅降低采购开支,为食堂长期运营筑牢根基。“我们算过账,这样的运营方式可持续,不会是‘一阵风’。”村党支部书记苑振芳说。
一早走进这家临街的大食堂,满是温馨热闹的景象:有人提前择菜整理食材,有人早早摆好碗筷,还有人走出食堂清扫街道、清理树坑,为家园“美容”。不少老人还自发带来自家种的茄子、黄瓜,既丰富了餐桌,也在分享中拉近了邻里距离;周围的热心村民也被村大食堂的孝老行为感动,送来了米面油,捐助明细也会定期在公示栏张榜公示。乡村大食堂不只是吃饭的地方,更成了联结情感的“纽带”,让昔日分散的“小家”,融入了温暖和睦的“大家”。
77岁的马阿姨是“信用+互助”模式的积极参与者。她上午到食堂揉面、择菜,中午和老姐妹吃饭聊天:“手能动,干活不闲着,吃饭也不孤单,日子舒坦!”腿脚利落的陈大爷则当起了“送餐员”,饭点时把热饭装进保温盒,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看着对方吃上第一口才放心离开:“乡里乡亲帮把手是应该的,老伙计们吃上好饭,我心里踏实。”
饭后,老人们也不愿急着走:有的围坐拉家常,有的主动收拾碗筷,食堂里笑声不断。这小小的屋子,装下的不只是热饭,更有乡村的温情与牵挂,让老人们的晚年有了“靠头”,多了归属感。
小小食堂,承载着大民生。近年来,乡饮乡始终将农村养老放在民生工作的重要位置:既升级敬老院设施、引入社会养老机构,又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让“幸福养老”照进现实,为乡村振兴添上温暖的民生底色。
下一步,乡饮乡将深化“党建统领、信用赋能、村民互助、集体兜底”理念,在现有食堂基础上增设文化娱乐区、健康义诊点,定期组织书法绘画、手工制作、健康讲座等活动,推动养老服务从“吃得暖、住得安”向“玩得乐、活得值”延伸,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乡村养老更有温度,让每位老人安享幸福晚年,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民生力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一直牛配资-一直牛配资官网-在线股票配资分红-炒股资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